細佬話上海灘有個新景點!叫 外灘源一號。
外灘源是一塊上海歷史悠久的區域,位於上海外灘北端,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其是近代上海政治、文化、西學、金融、商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並保留了眾多歷史悠久的建築,現在正在實施綜合改造計劃以讓它重放光彩。其具體位置位於蘇州河以南,黃浦江以西,四川中路以東,滇池路以北,佔地面積為22.9萬平方米。
外灘源擁有外灘地區最早的一批建築。1848年,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最先在這裡開始建造。之後這裡又集中了許多的非盈利組織,如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等。所以外灘源的「源」並不是說外灘源是外灘的源頭而是指所處於外灘源的歷史建築的年代要早於外灘的意思[5]。外灘源區域內的一期開發項目已有不少已開業或即將開業,如洛克·外灘源、上海半島酒店、外灘源33項目、益豐·外灘源等。
上海半島酒店,細佬話佢係上海搞咁耐建築,呢間酒店係最惡搞的酒店!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港交所:0045)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酒店公司。主要業務是酒店投資管理服務、物業投資及發展、經營餐廳、會所管理等。
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於1866年創辦,前身是香港大酒店,1890年代開始由猶太人嘉道理家族持有,1922年併購上海大酒店並於翌年使用現名。旗下的半島酒店品牌,在世界各地管理多家豪華酒店,包括香港尖沙咀半島酒店。
公司在香港註冊,董事局主席為米高·嘉道理。持股50.14%。
半島酒店,位於中山東一路31號。占地總面積1.3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2萬平方米,地上5.6萬平方米,地下3.6萬平方米;地面2幢塔樓,分別為15層酒店(251套客房)和14層酒店式公寓(38套),地下3層(車位279個)。2010年3月18日正式營業,是半島酒店旗艦店。目前,商場入駐品牌有Chanel. Berluti. Valentino. Giorgio Armani. Prada等世界頂級品牌。
安培洋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東方繁華的大都會,無數創業家的傳奇發生在這裡,無數的超級富豪產生在這裡。同時這裡也是品位、優雅、浪漫、摩登與經典的象徵。二三十年代在外灘周邊建立了大批風格多樣、流派紛呈的中外建築。圓明園路97號的安培洋行地處曾經十里洋場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匯處,也是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的源頭。
安培洋行(瑞士)建於1907年,通和洋行設計,清水紅磚的外墻極具老上海海派風情,內部至今仍保留有花飾精美的樓梯欄杆、扶手和平臺扶手。多家知名機構曾經入住於此,如二戰後的巴拿馬公使館、安培洋行(創辦于1940年)、橡膠業同業公會等。
四層磚木混合結構,總建築面積為2389.4平方米,內部仍保留花紋精美的樓梯,攔桿和平臺扶手。立面局部採用變形的古典裝飾符號。入口間強調豎向構圖,飾有一半圓形挑出窗。清水紅磚,精工細作。
哈密大樓位於圓明園路149號,建於1927年,由新馬海洋行設計(Moorhead&Halse)。新馬海洋行曾是上海著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上海跑馬總會大廈(今上海美術館)就是他們的作品。
哈密大樓於2009年進行外立面修復,其原表面破損十分嚴重,建築表面原有厚厚一層仿石漆,經噴砂打磨修繕,才逐漸露出水刷石的原始面貌。
該棟建築曾進駐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文彙報館、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單位。
哈密大樓立面風格為折衷主義三段式立面,整體比例適當,細部精美,入口大門及陽台處理細節精到。整棟建築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至7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加建的8層局部有鋼柱,樓梯均為鋼筋混凝土樓梯。
位於中山東一路33號1號樓,是外灘第一界面現存最早的建築。英國領事館主樓始建於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現存完好的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重建後的建築,立面呈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屋前是一個典型的英式花園;屋頂是西式的四坡頂,但就地取材鋪設著中式小青瓦。所以,這幢建築在材料、工藝上有著顯著特點,並且它還是在中國最早使用水泥的一個實例,因此在建築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主樓原為英國領事館辦公樓,隨著領事事務的擴大,後來升級為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內設總領事、副領事室,土地處、南亞處、護照處、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室、混合估稅庭、商務官員處等。1994年2月15日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1996年隨外灘建築群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協進大樓,原稱教會大廈,民國14年(1925年)竣工,位於上海圓明園路23號(今169號)。該大樓的地基是長老會使用出售北京路美華書館之款購贈,建築費用源自美國長老會都嘉博士兄妹及洛克菲勒基金委員會,捐款共27萬元。該大樓共有6層,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使用其中的第3層。
上海蘭心大廈:原蘭心劇院舊址,位於圓明園路185號。始建於1866年,是外僑在上海最早的劇場,後幾經毀損。現存建築建於1927年,鋼混結構。當時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就設在此處。整幢大樓呈現出現代主義風格並局部帶有新古典主義裝飾。褐色面磚飾面,裝飾簡潔。主入口處略前出,飾齒狀隅石。頂部挑出陽台,飾愛奧尼式柱和山牆花裝飾。塔樓飾拱券,券心嵌鎖石。
上海真光大廈:位於圓明園路209號。是原基督教浸信會建築,所以此樓又名浸信會大樓。後來該教會機構創辦傳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為“真光大樓”。設計者是鄔達克。該建築坐西朝東,8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呈方正輪廓,線條利落干脆,頂部層層收進,外牆立面是相間的紅褐色與乳黃色。
從建築風格的角度來說,它既有著現代主義簡單連續復制的特點,又有古典主義注重細微處裝飾的特色。當時,鄔達克的建築設計正處於向現代主義轉變,同時保留以往古典主義裝飾特點的初期,而這幢建築恰好就體現了他的這一風格。真光大樓建造於1930年。當時,正是所謂ArtDeco的現代主義裝飾藝術風格來到上海,這是一種從古典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建築設計風格。如今,上海還保留著1000幢左右這種風格的老建築,而且也是中國擁有這種風格建築物最多的城市。
建築設計師鄔達克-拉地斯拉夫(1893-1958)在上海建築界是一位非常響亮的名字。
中山東一路33號的4號樓(南蘇州路107號),原為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聯合禮拜堂),於1886年建成,1901年擴建,由英國建築師設計師道達爾設計,他為教堂確定的建築風格為哥特復興式,在中部設計了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在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禮拜堂,因此教堂的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教堂的外牆系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築。新天安堂的設計從整體到局部都相當精致,在當時獲得很高的聲譽。
新天安堂,面向北側的蘇州河,東側與外灘33號,即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相鄰,西側則緊鄰圓明園路的北口,以及蘇州河上的乍浦路橋。新天安堂所處的地段,是位於蘇州河彙入黃浦江的河口段的南岸,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起點。
新天安堂,當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僑民教堂,是旅滬英國僑民中,非英國國教信徒(聖公會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聯合禮拜堂。1949年以後,英國僑民撤出上海,這座禮拜堂借給旅滬閩人堂使用。1958年後,新天安堂建築被人民政府沒收,鐘樓改為上海照明燈具廠的辦公樓。後來新天安堂遭到了人為的破壞,鐘樓只剩下殘缺的底部,鐘樓上部的尖塔和西側的禮拜堂被拆除,鐘樓只剩下殘缺的底部,西側的禮拜堂早被拆毀,2007年1月24日凌晨3時,一場大火燒毀了新天安堂殘存的東側禮拜堂,屋頂只剩下黑色的殘木。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遺址被移為平地,拆卸全部構件後進行“落架大修”。
當我又飲大杯...............
回覆刪除我在外國新聞和網上新聞看到的是:
[某國人隨處方便..............
[通街垃圾....................
[隨便破壞文物..................
..............................................................
不知要信你的報導還是那.........
[據說有千萬人認同的新聞............
...........................................[山卡拉] 居民問教.
中國人的國際視野的教育!國民的教育,由共產主義銳變去合理、合情、合乎國際標準!還須多一個甲子去努力!
刪除[把酒當歌]
刪除忽然間我好想唱:
[ 浪奔.....浪流........
浪裡奔波永不休.........................]
想念黃霑 , 想念葉麗儀........
想念許文強....
想念[上海灘]............
想念[獅子山下]........
想念[徙置區]...............
想念秀茂坪...................
想念我們曾經窮過的日子......................
比起現在 , 我們當年活得更像人......................
...................................................
......................................................................................請恕我這最後一杯.
阿LIU做乜咁感性?
回覆刪除啲建築物個有特色。我竟然見到間似我寫字樓。
所有有特色的建築!都係一百年前的產品!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