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2013-11-24香港仔伯大尼修院

2013-11-24香港仔伯大尼修院!
唔話你知,仲己為去左義大利!
伯大尼修院於一八七五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療養院,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待他們康復後返回各自的傳教區。伯大尼修院自一八七五年建成至一九七四年關閉期間,共接待了約六千名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會在東亞地區從事傳道工作的重要地點。
 伯大尼修院其後由政府接管,並於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七年期間被租予香港大學使用。二○○二年,政府決定將伯大尼修院租予香港演藝學院,改建為其電影電視學系的校舍。伯大尼修院的修復及改建工程於二○○六年完成,修院自此成為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
 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築風格,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設計布局對稱。建築物四面均有外廊,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硺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游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其美侖美奐的小教堂最具特色。




 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47年從澳門遷移到香港,初時在中環史丹頓街設立辦事處。隨著滿清政府簽署《北京條約》後,法國傳教士可以在中國自由活動,奧塞神父(Fr. Osouf)向巴黎總部建議在香港島西面的薄扶林設立療養院,讓在遠東地區傳教的傳教士患病後有地方休養。巴黎總部接納建議,奧塞神父於1873年6月買地,自任建築師設計修院,並獲得由新加坡抵港的白德禮神父(Fr. Charles Edmond Patriat)協助下展開工程,更得到香港政府捐贈花崗岩石材,期間於1874年遭受颱風破壞,但仍於1875年完工落成啟用,白德禮神父出任首任院長。1897年伯大尼修院進行擴建及改善工程。
 在作為療養院期間共有101位神父在此病逝,卜葬於修院的墓園,直到1975年才遷葬柴灣天主教墳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內地的傳教士相繼離開,加上醫藥進步,伯大尼修院的角色逐漸減低。1974年傳教會遷出,翌年在修院落成百週年售予香港置地,原先計劃拆卸興建往宅,但香港政府提出以現時置富花園的地皮交換伯大尼修院及牛奶公司牛棚,因而變成為政府產業。
 1978年交予香港大學出版社使用,在教堂裝置印刷機,並用作儲存書籍及檔案,1997年交還予香港政府產業署管理。2000年,政府著手研究對建築物修復的可能。2003年由香港演藝學院接手復修,耗資8,300萬港元改建為電影電視學院校舍,於2007年3月完工。2008年伯大尼修院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以表揚其復修工程。現時修院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2 則留言:

  1. 真係好靚好有特色呀。
    見到有人影婚紗相,好地方。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呢度係政府批准可舉行註冊的地方,一般要排期一年之後才有位!
      不過環境真係好靚,影婚紗真係無得頂!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