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2013-11-2之貴價鼓油

2013-11-2之貴價鼓油!
行下行下,去到中環九龍醬園!
九龍醬園,(Kowloon Soy Co Limited),是香港唯一仍然使用古法釀製醬油的醬油生產商,兼營涼果的生產,現時於新界元朗設有製造工場,並於香港島中環嘉咸街設立門市。
九龍醬園於1917年在九龍九龍城創辦,當時稱為美珍醬園,本來主要做外銷的生意。香港日治時期,因其名稱有「美」字(美國)而被要求改名,遂改為現稱,亦開始開拓本地市場。
 九龍醬園前身為美珍醬園,在一九一七年由黃和甫於香港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一九三七年,黃和甫年僅十八歲的兒子黃洪從佛山來港,與父親共同打理醬園的生意,並開始拓展海外的業務﹔日本侵華期間,因出口生意受挫,九龍醬園轉攻本地市場,在中環嘉咸街開設第一間門市。同時,由於日本不喜歡「英」、「美」等字眼,美珍醬園因此改名為九龍醬園。戰爭結束後,醬園重新以美珍之名出口往外地,同時保留九龍醬園門市,主攻本地市場。八十年代黃洪五子黃國輝自加拿大回港繼承父業,開始接掌醬園生意至今,已經歷了三代。
 五、六十年代物質匱乏,是醬園發展的全盛期。現年八十多歲、醬園第二代傳人的黃洪興奮地回道﹕「以前豉油撈飯已是豐富的一餐,特別豬油拌豉油送飯,更是美味。」醬園在這段黃金時期擴充業務,高峰期共有五間門市,規模在行內更是數一數二,為香港五大醬園之一。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技術廣泛應用,令一直沿用古法生曬豉油的醬園,開始受到淘汰,漸漸被機械化的廉價豉油廠所取代,風光不再。七十年代開始,九龍醬園在香港的業務不斷萎縮,分店相繼結業,現時只剩下中環一間門市,員工由全盛時期的百多名,到現在只有六十多人。然而,不變的卻是九龍醬園對傳統和品質的堅持。

  古法釀製豉油的工序繁複,不獨成本高,而且出產少,黃國輝笑言﹕「這根本不是一門生意。」傳統的方法首先要把黃豆洗淨,加水煮腍,然後加入麵粉,讓黃豆天然發酵,一至兩個星期後將黃豆倒入瓦缸內,並加入適量鹹度的鹽水,最後再放在空地上讓太陽照射。生產出一支又香又濃的生曬豉油,每次起碼要花上四、五個月。然而,並非每天都是放晴的,一旦陽光不足,釀製一缸豉油可能要花上半的時間,難怪黃洪說﹕「生曬豉油是要『睇天做人』的。」而現代製豉油方法,會將化學品加入黃豆中,以加快發酵的過程﹔至於生曬的步驟也會以機器代替,所以只要不足一個月便可以製成。
  雖然這支「名貴豉油」的價錢較市面上的貴六、七倍,又沒有廣告宣傳,但九龍醬園仍得到不少人認同。出名「嘴刁」的食家蔡瀾曾於某飲食雜誌公開稱讚其生抽王夠濃、有豆味,是其他豉油所沒有的。許多著名的餐廳酒樓也是其老主顧,連西餐廳和外國公司也慕名而來﹔有不少人不怕舟車勞頓,來到中環門市,為的就是一支豉油。
 歷史悠久的陸羽茶室五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它的「捧場客」。陸羽茶室高級職員李先生表示﹕「九龍醬園的豉油味道純而不生硬,這些都是市面上機械生產出來的豉油所不能相比的,我找不到比它更好的豉油。」他也提到食客對九龍醬園豉油的欣賞,「曾經有食客吃過我們放在餐桌上的豉油後,向我們詢問豉油的貨源,我們也曾經親自帶熟客到九龍醬園的門市購買。」九龍醬園的醬油雖然比其他品牌昂貴,但李先生認為﹕「以它的質素,這個價錢是可以接受的。」

 中環的零售店中,光顧的客人有些是住在附近的老顧客,有些則是經人介紹後舟車勞頓來購買。家住大埔的劉女士,兩年前從雜誌上看到有關九龍醬園的報道後,一時興起買了一支豉油來品嚐。她表示﹕「最初都覺得有點兒貴,但用後發覺真的鮮味,而且對比下份量也用少了,便維持用這家。」她也試過把豉油當作禮物送給很要好的舊同學,只因她覺得其品質好。




  

人的消費模式,會因年紀而變化!
從前三千蚊人工,會買個二千八的皮袋,而家一定唔捨得!
不過而家卻又會買支九十蚊的鼓油,一百八十蚊斤的臘腸!






9 則留言:

  1. 嘉咸街街市我住中環時成日去,都唔知有呢間醬油舖頭添。光光猛猛又乾淨。
    點解加插皮袋兩個嘅? =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唔捨得呢兩個皮袋!掉前影張相留念!從前捨得花三分二月薪去買,而家唔會啦!
      買鼓油你唔會去呢度買!所以無留意!

      刪除
    2. 我實食唔出有分別,但DONDON話某啲豉油真係香啲。
      唔好揼啦,個袋無穿無爛都仲用得嘛。我媽咪呢排執屋話想揼哂由細寫到大啲日記,我都力勸佢唔好。

      刪除
    3. 個袋無用十幾年,開始爛啦!如果成日用就好 d!
      靚的鼓油,真係香 d!日本的壽司鼓油都和中國鼓油唔同味!

      刪除
  2. 支豉油好貴呀!! 係咪真係正好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支豉油的確比而家 d 香好多!值!
      其實味道是兒時的味道!因為從前個個醬院都係用太陽晒黃豆去做豉油!

      刪除
  3. 我都有隻差不多的皮袋 , 81年在巴黎捱餓時, 朋友在荷蘭代買的.
    這種真皮袋係越用越靚的, 後來有些線口開始甩, 我就用魚絲來補,
    因為是平生第一只真皮袋, 又伴我走過不少風霜歲月,
    所以總不捨得丟棄.
    山卡拉賣的豉油主要是3種: LKK , 美珍和珠江橋. 後者只賣2歐元一支, 所以佔了大部份市場.
    現在是快餐文化 , 甚麼都要[ 抵食夾大件] , 沒有多少人會細心看內涵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皮如果常用, 就會越用越[ 立立令] , 越用越靚.
      兒時住新界, 近上水火車站處有一牛皮工廠 , 是做浸染牛皮改造的, 給我在荷蘭買皮包的朋友就住在附近.
      他間中會到牛皮廠執拾一些碎料, 然後自己縫製皮袋..........................
      那年代我們還會點絲網印刷 , 可以在自製皮袋加上自己喜愛的標誌...................
      40多年了, 我還留著我們第一個[ 自家手製皮袋].............
      其實沒啥價值 , 但是這是個人歷史一部份.

      刪除
  4. 我們那些年都好喜歡皮袋!總是背著它四處跑!不過皮袋用左差不多四十年啦,d 皮開始發霉,到左皮的生命盡頭!
    珠江橋牌的鼓油,也是我們小時候的懷舊產品,不過今日係大量生產下、味道就沒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