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2014-8-16攝影大師

2014-8-16攝影大師:黃宗霑,美籍華人, 生於中國廣東台山永安村,1976年因癌症逝於美國加州好萊塢。曾獲得10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玫瑰夢>和<赫德>兩次獲得奧斯卡攝影金像獎。他畢生拍攝了130多部電影,被國際電影攝影師協會會員投票評選為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電影攝影師之一。

翁維銓1960年代在美國讀攝影和美術,畢業後奔走東南亞各地從事新聞/專題攝影,七十年代已是攝影名家。由於曾參與毒品調查多年、並自組公司追蹤拍攝國際販毒,1979年集資拍成寫販毒內幕的《行規》,博得好評,自此涉足商業電影。但他對專題紀錄片的鑽研和興趣卻一直維持,先後拍成了八部紀錄片;而他的商業片也有着很強的紀錄片特色。
 翁維銓在美國受到電影攝影名家黃宗霑的啟導,畢生亦師亦友。他繼承黃戰後籌拍《駱駝祥子》的遺願,八零年代初到北京重訪人力車伕,拍成紀錄片《駱駝祥子》(1981)。翁又特別選映黃宗霑首次榮獲攝影金像獎之作《寡婦春情》(1955),以供我們欣賞誌念。已退休隱居多年的翁維銓,難得出席座談,暢論電影人生,和他從攝影認識世界的多姿多采歷程。
 他聯導的《金三角鴉片軍閥揭秘》(1987),詳盡紀錄了毒品的生產流通和毒梟的鬥爭,是部趣味的毒品近代史;他製片的《白粉歌劇》(1976-77)長時間追拍販毒和掃毒過程,有如紀實戲劇。《迷城之旅》(1989)則借專家到新疆考古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景觀和民俗風情,兼有知識和視聽趣味。翁維銓是香港少有的,既在紀錄片和劇情片都有所成就,又能結合兩種手法的創作者。







Story Board 分鏡或分鏡腳本是指電影、動畫、電視劇、廣告、音樂錄影帶等各種影像媒體,在實際拍攝或繪製之前,以故事圖格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以一次運鏡為單位作分解,並且標註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影片上的分鏡用以解說一個場景將如何構成;人物等被寫體以多大的比例收入鏡頭成為構圖、做出什麼動作、說甚麼對白;攝影機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或帶出、攝影機本身怎麼移動、錄映多少時間等。
分鏡會因應製作者的風格而有著不同的版本。有的分鏡不但會用插圖來說明,還會附有簡單的文字等敘述詳細解說該場景的內容。變化少的場景常常以一個畫格說明,而有大幅變化的會跨好幾格為一個場景作解說。有些分鏡製作人會以分鏡腳本為掌握整體形象用的、不解說全部的場景,詳細敘述全部場景的內容則會分開編寫。
分鏡通常是由導演親自編繪,也有專門的分鏡師。在有劇本在的電影與電視劇,劇本先寫好後再來製作分鏡。在大量使用特效的電影中,會根據分鏡製「影像分鏡」(或稱為Animatic、Previsualization),通常為簡單的mk動畫。另外亦有以漫畫或畫面先作分鏡,其後再創作劇本的製作方法。
藝術性與資料性高的分鏡有時會製作成書,例如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和高畑勳的分鏡集。
 昆沙,中文姓名張奇夫,著名毒梟,亦是緬甸軍閥,前蒙泰軍總指揮,因海洛因而聞名世界,原名張啟福或張祈福;張奇夫是他少年時寄學於早咩市張鳳翔老師家時,張鳳翔為他改的。1989年金三角毒品貿易達到最高峰時,昆沙控制了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貿易的80%。美國曾懸賞200萬美元捉拿這位曾經的世界第一毒梟。
 隨著金三角地位被阿富汗逐漸取代以及國際社會的打擊,昆沙的事業開始下坡。
在政治上,緬甸開始走向內部統一,1992年,緬甸軍政府「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提出解決民族分裂武裝的最後通牒,開始向佤族、撣族施加壓力。
1993年,昆沙公開宣布成立撣邦共和國,自任總統。但內部開始走向瓦解,後被迫卸下「國家主席」和「軍隊總司令」的頭銜。1995年,部隊出現分裂,佤聯軍集結1萬餘人部隊,在泰緬邊境擺開決戰架勢,同時政府軍3個作戰師也做好進攻準備。
1996年1月5日,緬甸獨立日第二天,滿星疊昆沙大本營,昆沙率領麾下將士舉行繳槍儀式,然後登上直升機,飛往仰光。據說昆沙為避免遭美國當局起訴運毒而向緬甸當局投降。美國政府懸紅二百萬美元追捕他,但緬甸當局拒絕引渡他。雖然昆沙已經繳械投降,但是昆沙的舊部繼續佔領緬甸北部,只是已經不再進行毒品交易。
昆沙初到仰光,軍政府給其安排了一棟別墅,在他隔壁,著名民主領袖翁山蘇姬已在此居住一年有餘。
2007年10月26日,昆沙在仰光逝世。暫不知其死因,也有不具名的緬甸官員透露昆沙是於10月28日逝世,死後被火化。
從前好渴望擁有的工具!不過好貴好貴,其實到今天我都好想擁有..............導演器就是導演取景器,在拍電影時幾乎是不可或缺的道具。
功能簡介用於各種相機、攝像機拍攝前的機位確定和鏡頭選擇。畫幅齊全,焦距非常全面,除了普通的標頭外還要有廣角、魚眼功能。
簡單來說呢,取景器,是導演用來選擇,判定,或其他功用的背景的簡單小鏡頭。
詳細點呢,取景器是電影攝影機上用來選取拍攝範圍、觀察被攝對像的光學部件。過去,取景器分為有視差和無視差兩種。技術提高後,攝影機上的取景器普遍具有校正影像清晰度的作用:觀察到的對像範圍和拍攝範圍相同、無視差;影像明亮、正立和放大;能在拍攝的同時取景。由於電影畫格並非4條毫無關系的邊,它為我們規定了電影影像的範圍,因此取景器就不再僅僅是冰冷的電影工業技術,電影的取景已經上升為一種體現思想、形式的藝術手法。尤其持作者論觀點的人認為,攝影機就是導演的筆,每個畫面都是連貫的、有意義的,電影是一種蘊涵豐富的藝術作品,在這裡取景器當然已成為電影敘事賴以憑依的手段之一。




5 則留言:

  1. 看到[宮崎駿] , 想到了這個展覽 :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 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勲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2014年5月14日 - 2014年8月31日

    回覆刪除
  2. 細看那個黑白 Story board , 不單畫功好, 字也漂亮. 攪美工的不簡單................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少年時,都下過苦功去畫和寫!但始終用不上!
      不過對後來攝影的技術、卻用得上 Story Board 的思維!

      刪除
  3. 回覆
    1. 哈哈!我都無!剩係睇過翁維銓影的相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