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2014-11-2閒蕩高街一帶

2014-11-2閒蕩高街一帶

年少無知的日子!識左一對夫婦係呢頭住,成日都會黎呢頭搵佢地!
好遙遠的故事!同佢地兩個女影 BB 相,影大學畢業相!
到今天兩個女又做左人媽媽!又生左四個女!
真係要等天氣涼 d,去會下呢四千金!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Tsung Tsin Mission of Hong Kong Kau Yan Church,又名香港救恩堂)是香港中西區西營盤的一座基督教教堂,位於西邊街與高街交界,西區社區中心的南面。
如今的堂址屬哥德復興式設計,於1932年重建,並在199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其後於2011年9月2日獲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創立於1852年,由瑞士巴色差會之宣教士韓山明牧師(Rev. Theodore Hamberg)所成立,前身是早一年在鄰近上環街市創立的首家香港客語教會「客家聖會」。1861年4月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f Lechler)在西營盤救恩堂現址地段興建「四角樓」,並於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選立長老。1927年12月25日自立,定名為「香港西營盤中華基督教崇真自立會」。
其後教會聘請公和洋行(巴馬丹拿建築師樓)於四角樓的原址興建新禮拜堂,由1931年6月1日啟建,直至1932年12月24日完工,命名為「救恩堂」。隨著客語族群人口減少,救恩堂於1984年改為全粵語教會。
 1861年黎力基牧師攜同續弦的新夫人重返香港,黎師母創辦女校「巴色義學」,救恩堂因而成為客語教會推動女子教育的發祥地。
救恩堂堂董會於1946年1月議決興辦小學,議定命名為救恩學校,其後再開辦中學。1950年3月,救恩學校校董會成立,同年8月正式開辦英文下午中學,學生人數激增,校董會將已變為住宅的舊巴色義學舊址改建為一所樓高五層的新校舍。1952年8月26日正式獲准開辦英文夜校。1954年再度擴充校舍,新校於1958年4月10日揭幕。
 1992年6月救恩堂與麗新集團簽署重建校舍合作協議,9月初將中、小學全部遷出進行拆卸。按政府之建議將中學救恩書院遷往大埔,而小學則暫借中環潮人生命堂校舍上課,直到1995年新校舍落成才於9月正式遷回,並重開停辦多時的幼稚園。
1999年8月中,教育署接納救恩堂申請籌辦位於粉嶺欣盛里之中學,命名為粉嶺救恩書院,於2000年9月開課。


凌月仙小嬰調養院:西營盤高街和薄扶林道交界有兩幢不太為人注意的建築物,就是李陞小學和凌月仙幼稚園。從它們的名字可以聯想到十九世紀末的香港首富李陞及其家族,兩者均由李陞的第八子李寶椿捐資建立,藉此延續李陞興學育才的志願。
 凌月仙幼稚園的所在地曾是一八七九年落成的天主教聖心小堂,當聖安多尼堂在區內建成後,聖心小堂便關閉。天主教教區其後將業權轉給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籌建可供孩童寄宿的聖心學校,修會則騰出尖沙咀漆咸道部分地段給教區興建玫瑰堂。

  一九○七年西營盤一帶爆發傳染病,聖心學校停辦,改為託兒所及孤兒院。戰後李寶椿捐款重建該院,一九四九年竣工,樓高四層,添置醫療設施,為紀念母親凌月仙而命名為「凌月仙小嬰調養院」。其後有關服務交由政府負責,調養院的醫療設施移往舊山頂道的嘉諾撒醫院,一九六八年改為凌月仙嘉諾撒幼稚園,一九九四年起由明愛管理,現今在牆壁上仍可見到調養院和幼稚園的舊名。
   李寶椿於一九五四年在調養院對面,即西營盤學校舊址創立李陞小學,尊父親為校祖。校內豎立李陞銅像,壁報板有介紹李陞的生平,提及李寶椿只有兩面由他揭幕的牌匾。一九六三年李寶椿逝世後,大部分遺產注入李寶椿慈善信託基金,一九九二年後人撥款創立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繼續其教育事業。

 金輪大廈,1982年樓!得十個單位!唐樓,五層高!
日期成交價呎價面积單位地址
2014-06-27         $95萬         2624           362.00  1座 10/F D室







Amy Tsang 細時屋企對面條樓梯,那時有補鞋,即制鐵板糖,可造各種造型,賣庶,腸粉,哎!總之很多人,很熱鬧,死咯!人地話老咗至會想起細時 D 嘢㗎,啋 !







 高街有一座建於1892年的精神病院。二次大戰時,香港淪陷,日軍以此建築物作為刑場,而位於醫院前面的佐治五世公園則曾經是一個亂葬崗,因此在這裏不時會有一些靈異傳聞。戰後繼續成為精神病院,因為當時醫術沒有今天那麽先進,精神病人通常都是進院“等死”的,如果鬼魂真的存在,這裡住的不是怨氣極深的冤鬼便一定是瘋鬼,兇猛程度肯定絕非普通鬼能及,香港網友普遍認為這裡的鬼是最猛的。    
鬼屋位於高街與東邊街交界,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及高街警署附近,面積遼闊,由地牢至頂樓共五層。屋內的擺切古靈精怪,可以用難以想像去形容。走廊會有二十年代的日曆或香煙廣告的海報、三樓的樓梯有一幅陳年油畫。陳年油畫是一個歐洲騎士,每間房都有一個歐洲式火爐。現時已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不過當地街坊依然稱之為高街鬼屋。

除了「高街鬼屋」外,在旁高街與東邊街交界,亦有一棟以紅磚砌成的建築物,同樣引人注目。原來這棟建築物是美沙酮診所,更早「鬼屋」1年建成,前身同樣是精神病院,後因青山病院落成才改為診所,屬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比起「鬼屋」其價值及外形絕不輸蝕。筆者推斷也許這裏和「鬼屋」的傳說不無關係,經過多年以來的流傳,究竟哪一處曾是日軍的刑場,已經不得而知,還需要更多的考證工夫。
域多利精神病院是香港早期的精神病院,設於香港島西營盤東邊街盡頭近般咸道,在1884年啟用,其後歷經擴建,至1961年才被全新的青山醫院取代。現時該處僅存舊華人精神病院(Old Lunatic Asylum),現被用作東邊街美沙酮診所。三層高的主樓及隔鄰單層的職員宿舍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1875年之前,香港的外籍精神病人會被禁錮於域多利監獄;華籍病人則囚禁於東華醫院的「癲人房」內。當時,香港政府認為需要另設地方供精神病人,便於1884年在西營盤東邊街盡頭興建一所外籍人士精神病院(現戴麟趾康復中心的位置)。六年後(1891年),首間華人精神病院亦於隔鄰近高街交界開設,病院樓高三層,以紅磚及花崗石砌成,包括主樓及宿舍。

190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對待瘋癲者的法例,將兩院合併為域多利精神病院。1930年代末,隨著域多利精神病院不敷應用,政府便徵用附近的國家醫院外籍護士宿舍(今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作為女子精神病院,於1941年啟用。
香港重光後,域多利精神病院恢復運作。至1961年,新界屯門區的青山醫院啟用,取代域多利精神病院。原外籍人士精神病院拆卸,改建成戴麟趾康復中心。華人精神病院的得以保留,初期地下改為麻瘋病診所,一樓改為霍亂病院,1972年起改為美沙酮診所。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Hop Yat Tong Church of Christ Hong Kong,又稱合一堂)是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理的教會。

它源自1843年由不同教派合作而以公理宗為主導的倫敦傳道會(即今之世界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將在馬六甲創設的英華書院遷移到香港,而早一年另一位倫敦會的傳教士合信醫生由澳門到港,在摩利臣山建立醫院成為倫敦會的首個據點,理雅各等人亦暫居在醫院內,並籌劃興建差會大樓,1844年購入港島第98號地段,建立差會大樓作為倫敦會在港的總部,內設英華書院及學生宿舍、傳教士宿舍、印刷廠和鑄字模廠,一方面傳福音,一方面辦教育,信主華人在該院受洗,稱為「英華書院公會」。在香港開埠以後約50年,歐籍人士與華人是分隔居住與活動,在1843年理雅各在現時文咸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稱為下市場的華人居住地區,購入191號地段設立「下市場堂」,於次年第二個主日開幕,由何福堂主理,是首所為華人專設的教堂。「下市場堂」於1848年重建為一所可容300人的教堂,但於1851年12月28日維多利亞城大火中焚燬,其後獲倫敦會撥款重建。而在1845年位於差會大樓旁伊利近街的愉寧堂落成,教堂主要由在港的歐籍社群捐款興建,每個主日早上供歐籍人士崇拜,而下午2時則供華人使用,其後由於不敷應用,出售舊堂,並於士丹頓街購地另建新堂,於1866年6月揭幕。
倫敦會一向的政策是推動當地人士走向「自養、自治、自傳」,稱為「三自原則」,到了1870年代在港的華人教會已略具規模,並可達到財政自立。其時發生愉寧堂的牧養與產權問題的爭議,最終倫敦會於1880年放棄擔任愉寧堂的信託人,華人信徒再無法定權力使用教堂。1883年倫敦會計劃賣出環境已不適合用作聚會用的「下市場堂」,再購入高三桂(高露雲太太)位於荷李活道的物業,將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興建由何啟捐資紀念的亡妻的雅麗氏醫院,餘下則供華人自建會堂。華人信徒幾經辛苦才籌集足夠資金於1888年建成道濟會堂。堂內設有由何喬漢老師教授的小學,按當時的慣例稱為「何館」,共有四班。
1904年成立新界傳道會開展新界的福音工作。1910年,張祝齡倡議改中央長老制為堂議會制,在長老部外另設值理部,按年由選舉組織而成,分各部處事,每月舉行一次會議。1914年道濟會堂首先參與香港九大公會發起每月一次的聯禱會,同年復辦英華書院,初時沒有固定校址,其後暫借禮賢會的般咸道大樓為校舍,直到1928年才遷入旺角弼街的永久校舍。1912年創辦《大光報》,發刊日獲孫中山親題「興國同春」,直至1938年停刊。1921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
1922年雅麗氏醫院遷往般含道與那打素醫院合併擴建,道濟會堂因地契相連亦同時搬遷,於1921年9月18日最後一次主日崇拜後遷出,暫借附近的青年會作主日學和其他活動。興建新堂一波三折,由於1922年發生香港海員大罷工而使工程延誤,於1924年10月10日舉行新堂奠基,其後的省港大罷工更使建堂工程停頓,直至1926年新堂終於落成,經信眾投票公決,選名「合一堂」,長老名稱改為「執事」,由8月16日開始使用新名稱,10月9日下午2時舉行揭幕儀式,由張聲和牧師主持啟鑰禮,而何啟之姊何妙齡則主持副堂啟鑰禮。由這天開始,合一堂成為本港第一間實行男女雜座的華人基督教會。「道濟會堂」四個大字的石刻,今天仍屹立於合一堂正門左方之基石上。

堅道 144號,BRIAR-CAINE CO-OP BUILDING,每層得一伙,五層高!實用面積勁:5/F:1,513呎 。4/F,無四樓,3/:F1,513呎 。 2/F:1,249呎。1/F: 1,161呎  

仲要係無買賣紀錄!1958年建成!
珒然:2014年9月2日 -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太古地產(01972)旗下西半山西摩道63號珒然35樓,實用面積2182方呎,連車位,成交價9235.6908萬元,呎價42327元。



4 則留言:

  1. [[2182方呎,連車位,成交價9235.6908萬元,呎價42327元 !!!] @@@@@
    冇睇錯????
    喂喂喂~~~~~~~~~
    周先生 , 黃小朋友 , 你地快D 轉變方向 , 認清敵人係邊個.....
    不過你地有冇勇氣寸老番先?
    怕你地反得一兩日都會[合家富貴P哂K啦做哂走狗啦].
    我成日都諗 , 你班人咁做, 怕唔怕冇後?
    歷史證明 , 出頭的你們和那班[ 大春袋] , 一旦出事, 拍拍羅友, 走夾唔抖, 話都冇咁易,
    跟隨的那班死蠢呢?
    25年不夠, 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忘記 ,
    我只能冷血的說; [ 死不足惜].
    世界人口已到膨脹不可忍受的地步.
    ....................................................
    以前有個讀者 WL , 我很努力的跟好分析 ,
    但她要堅持的話, 我[無話可說].
    就如相識2年的筆友, 認為中立是件好事,
    卻不知這樣的縱容 , 只有令那些[ 目中無人] 的[ 自以為大].
    忍無可忍 , 我只好說:
    [道不同].
    ............................................................
    利益聲明 :
    我持有1972.
    請你班[明日之星] 繼續留守舊區.

    回覆刪除
    回覆
    1. 樓價高處未算高!呢層樓,今日你想買都無人放盤!

      刪除
  2. Fatty Kor ;
    如果要考西營盤區地理及建築物(通識)試......你一定滿分爆燈,吳克儉局長一定揾你做副局,咁犀利嘅.....相片中建築物我全見過,但故事歷史嘛,全部朦查查,至今天.....再教育後才知到,謝謝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唔好瓜,跟吳克儉搵食!日日俾人鬧,我退左休,睬佢都傻!

      刪除